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重要專題 >> 麗水數字化改革 >> 麗水數字化改革動態
AI賦能開啟文化破圈新旅程 “看見”秀山麗水文化分享會舉行
發布時間:2025-03-24 13:42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 麗水日報

非遺技藝在跨界聯動中能否找到更好的傳承路徑,傳統文化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如何有效表達?3月22日下午,在麗水學院舉行的“看見”秀山麗水文化分享會上,一場關于“AI賦能非遺的技藝共生與文化破圈”的頭腦風暴激烈展開。

來自國內外的文化及AI領域的學者、藝術家、策展人、創意產業企業家,以及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的師生們,圍繞主題共同探討非遺技藝、青瓷文化等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數字化賦能及國際化傳播路徑。

“用先鋒的表達方式‘翻譯’非遺,用年輕人有興趣互動的‘動態傳承’迭代‘靜態保護’至關重要。”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其峰認為,麗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寶貴的非遺技藝,AI技術的引入可以為非遺的數字化記錄、傳播與創新提供新的可能性,通過文化新IP的打造,實現大眾的價值認同,讓麗水非遺與市場“對話”、與世界“對話”。

事實上,AI與麗水非遺的跨界融合案例,已然“出圈”。

北京龍泉青瓷文化體驗空間主理人王柳棋將龍泉青瓷非遺技藝與前沿AI技術融合的創新表達,亮相2025年米蘭時裝周,吸引了法拉利、菲拉格慕等國際品牌代表及全球時尚從業者的目光。她用AI軟件設計的龍泉青瓷胸針受到許多外國友人的喜愛。

眼下她正推進“‘青予界’AI青瓷復興計劃”,將以龍泉青瓷為載體,融合數字技術,在北京打造一座“可沉浸、可體驗、可創作、可消費”的文化綜合體。王柳棋說:“我們希望通過AI賦能,讓青瓷從‘文化遺產’轉型為‘文化資產’,吸引年輕一代和國際友人‘看見’麗水的優秀文化,‘看見’中國的東方美學。”

跨界融合在突破傳統行業邊界的過程中,為古老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力。

最近,建筑師徐甜甜獲2025年度沃爾夫獎建筑學獎,成為首位獲得沃爾夫藝術類獎項的中國人,建筑師劉家琨獲全球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將建筑學與麗水的在地文化進行融合,用建筑作品“看見”秀山麗水。當建筑成為歷史文化的承載者、講解者,在新舊界面的交互間連接過去和未來,便激發了村民的文化認同和自信,帶動了產業發展繼而活化鄉村。

“今年元宵節,我看到了300米長的龍燈,太震撼了!很激動地追了一路。”分享會上,來自羅馬尼亞的麗水學院留學生陳信分享了他的“追龍”經歷。今年“麗水祥龍鬧元宵”舞龍燈彩巡游匯聚了來自麗水全市各地的10支非遺舞龍隊伍組成千米長的龍燈陣容,吸引數萬市民夾道相迎,超過110萬名網友線上“圍觀”,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INS賬號,也分享了這場“出圈”“出海”的文化盛事。這不僅是非遺技藝與傳統文化的鮮活傳承,喚醒了人們的文化共鳴,還有效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讓非遺技藝、傳統文化“走出陳列”,走入市場,走向世界,是當天分享會上大家的共識。國際奧藝委員會(瑞士)秘書長徐沅伸分享了以新媒體作品展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功案例,法國陶瓷藝術家、著名策展人Jérémie Thircuir認為,跨區域、跨時代的文化碰撞交融,更好玩接地氣的互動方式有利于傳統文化放大傳播聲量,做大市場盤子。

分享會現場,深耕文創產業的企業家還與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的師生圍繞“文化傳承發展 產業創新破圈”進行交流互動。

接下來,我市將持續推出“看見”秀山麗水主題分享會,探索在國外舉辦分享活動,傳播展示傳統與時尚、古老與現代、青春與活力兼備的“秀山麗水”城市形象。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