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地處浙江省西南部,古名處州。據明代《名勝志》記載,“隋開皇九年,處士星見于分野,因置處州”。市域面積1.73萬平方公里,是全省陸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占全國的1/600,全省的1/6),轄9個縣(市、區)(蓮都區、龍泉市和青田、云和、慶元、縉云、遂昌、松陽、景寧縣)。
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53.2萬人,與2023年末常住人口252.8萬人相比,增加0.4萬人。
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為167.0萬人,農村人口為86.2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即城鎮化率)為66.0%,與2023年末相比,上升1.4個百分點。
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為5.8‰,死亡率為7.5‰,自然增長率為-1.7‰。與2023年相比,出生率上升0.1個千分點,死亡率下降0.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上升0.2個千分點。
麗水是美不勝收的生態綠谷。麗水是“浙江綠谷”,是華東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優勢,素有“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譽。山是江浙之巔,水是六江之源。麗水市區域內有甌江、錢塘江、飛云江、椒江、閩江、賽江,被稱為“六江之源”。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1.7%。水和空氣質量常年居全省前列,是全國空氣質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7年全省第一,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氣候養生之鄉、中國天然氧吧城市。200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來到麗水,由衷贊嘆“秀山麗水、天生麗質”。
麗水是積淀深厚的文化之都。麗水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地級市第一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蜚聲中外的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被譽為“麗水三寶”。全市共有3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麗水木拱廊橋、遂昌班春勸農),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保存有全世界最古老拱形水壩、首批世界排灌工程遺產的通濟堰;還有51個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57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是華東地區古村落數量最多、風貌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麗水歷代名人輩出,有宋代著名詩人葉紹翁、明代開國功臣劉基,近代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國民黨政要陳誠等。明代湯顯祖曾任遂昌縣令,在此期間創作了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牡丹亭》,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麗水是令人心馳神往的旅游勝地。麗水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際休閑養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域就是一個千姿百態的大花園,9個縣(市、區)風光旖旎、各具特色,畫鄉蓮都、劍瓷龍泉、世界青田、童話云和、廊橋慶元、仙都縉云、淘金遂昌、田園松陽、畬鄉景寧精彩紛呈。全市共有旅游資源單體2365個,其中優良級353個,已創成22家4A級景區,縉云仙都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1891個美麗鄉村鑲嵌在綠水青山間,猶如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
麗水是歷經革命洗禮的紅色熱土。麗水作為浙西南革命老區所在地,是全省唯一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1927年1月建立了黨在浙西南的第一個組織——中共遂昌支部。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麗水創建浙江省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麗水一度是中共浙江省委機關駐地。解放戰爭時期,麗水是浙江三大革命根據地之一。周恩來、劉英、粟裕等革命領導人都在麗水留下戰斗足跡。長期的革命斗爭在麗水留下了465處黨史勝跡。如今,“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偉大浙西南革命精神深深融入到麗水大地,流淌在廣大麗水人民的血脈中,使麗水不僅有綠色生態環境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更有紅色革命精神的“映日荷花別樣紅”。
麗水是朝氣蓬勃的發展之城。麗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十多年來,麗水始終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豐收。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作出“麗水之贊”后,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所蘊含的科學發展內涵,確立了加快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使命目標,明晰了加快建設以“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的戰略任務,提出了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三把“金鑰匙”等系列策略方法,進一步為麗水發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全面奏響“麗水之干”最強音,推動GDP(地區生產總值)和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規??偭繀f同較快增長、轉化效率持續較快增長,以“綠起來”首先帶動“富起來”進而加快實現“強起來”,精彩書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