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年輕干部雷曉華,已在偏遠鄉鎮扎根13年了。
她剛來景寧縣毛垟鄉時,這里是典型的“空心鄉”——山多路少、交通不便,九成村民外出務工經商,在家的多是老人。
當地有人跟她說:“我們這種偏遠鄉鎮,要地沒地,要人沒人,發展產業?根本不可能?!?/p>
可雷曉華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她先是將后進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所在鄉創成國家級AAA景區;轉頭又引進苔蘚產業,靠小苔蘚登上了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大舞臺,全鄉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了從零到百萬元的突破。
父老鄉親們開始相信小雷書記的話了:“敢想敢闖敢干,偏遠小鄉鎮也有大作為?!?/p>
紅綠融合,走出偏遠鄉村致富路
房屋破舊、產業基礎薄弱、通訊信號時斷時續……這是2014年雷曉華結對爐西村時的第一印象。
沒有一句抱怨,她帶著駐村干部逐戶走訪。村民的話讓她眼前一亮,“別看爐西不怎么樣,這里是紅軍戰斗過的地方,現在還流傳著不少感人故事呢!”
她請來黨史專家,挖掘考證當地紅色故事,又帶著村干部全力建設紅色教育基地,不到半年就推出了一系列紅色旅游套餐。昔日的后進村煥然一新,紅色教育基地引來80萬余名游客,旅游經濟收入足有2000余萬元。毛垟以紅色旅游賦能全面小康的做法,被納入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浙江樣本。
鄉村振興,關鍵還看自身造血。2018年,雷曉華接觸到了麗水潤生苔蘚科技有限公司。得知苔蘚的市場前景很好,而且毛垟氣候條件適宜苔蘚生長,留守農村的老人婦孺也可以輕松上手種植,她決心引入這一產業。
產業還沒起步,就遇到了資金問題。每個村單打獨斗干不成事,雷曉華牽頭召集四個行政村書記開展大討論,先從思想上破冰!最終,四個村抱團發展,由黨員帶頭,集體入股成立強村公司。
從一開始的5畝、10畝,到現在的300畝,短短幾年,毛垟形成了集苔蘚育苗、種植、文創、綠化工程建設于一體的苔蘚產業鏈,帶來了超千萬元收入。小苔蘚走出山鄉,融入長三角,更在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亮相。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蘚不是草,苔蘚是個寶。”如今的毛垟,家家戶戶都知道這首順口溜。
紅色旅游和苔蘚產業相結合,毛垟走出了一條“紅綠融合”的新路子。2021年,毛垟在全縣第一個完成村集體增收任務,苔蘚產業實現收入1763萬元。
技術賦能,譜寫富民興村新篇章
毛垟苔蘚小有名氣,周邊鄉鎮紛紛效仿。同質化競爭加上物流成本攀升,毛垟又一次感受到偏遠鄉鎮的發展陣痛。
小雷書記總是有辦法。
去年春節剛過完,雷曉華就帶著鄉里由干部和黨員組成的“雙招雙引”小分隊,踏上了天南地北的招商之旅。5小時的火車,她打了一路腹稿,滿心想的都是苔蘚那點事。
和她一樣,小分隊成員們也是既激動又忐忑。他們大多是第一次從事招商工作,普通且不專業,卻足夠真誠。
中國苔蘚專家、深圳仙湖植物園研究員張力博士是第一位被打動的重量級學者。他不僅自己擔任毛垟鄉的鄉村振興顧問,還帶著一批苔蘚學術專家及技術團隊共13人,成了毛垟的智囊團。
毛垟苔蘚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中國企業500強傳化集團、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萬事利集團紛紛結對,小苔蘚有了新的發展動能。
雷曉華心里的石頭還沒落地,毛垟地理劣勢始終存在,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她把目光放到了育苗上,這是合作苔蘚企業的核心技術。雷曉華多次上門和企業商談,又和專家、村干部開了好多次會。
一個更宏偉的目標浮出水面——毛垟要建設浙閩最大的苔蘚智能化育苗總部基地。
這個基地不僅要成規模,更要有技術。整個育苗環節的溫度、濕度、空氣流通量,都要數字化管控。光擴大種植規模可不夠,還要兼顧苔魚共生、苔稻共生等新項目,讓它們成為新的增長極。基地建成以后,預期可為村集體增收300余萬元,還將向全鄉留守老人免費贈送苔蘚種苗。
小苔蘚,未來可期。
用心用情,當好群眾百姓“貼心人”
有時,雷曉華是個挺粗枝大葉的人。
一次防汛期間,她送留守老人到避災點,幫著鋪床時,不小心把跳蚤也帶回了家,渾身又紅又癢,一個月才好轉。
可碰到山區鄉鎮老人們的事,她又上心得很。老人衣食住行樣樣都需要照顧,只要接到求助電話,無論何時何地,雷曉華都會放下手里的事,幫著想辦法。
久而久之,鄉里200多個老人都成了小雷書記的“鐵桿粉絲”。一聽有新工作要開展,不需要半句言語,老人們紛紛爭當先鋒模范。
憑著這份貼心勁兒,雷曉華帶著所有黨員,在鄉里搞起了網格化管理、黨員責任區。全鄉分為16個網格、31個黨小組、50個黨員責任區,民生需求排摸、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調解,都在責任區里。
能不能再細致一些?她又推出“金牌管家”服務制度,要求“五個到”——結對戶紅白大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急難重活必到、代辦事項必到、矛盾糾紛必到。
雷曉華總是說:“往群眾家跑得勤了,聊得深了、做得實了,群眾眼里才能有你,心里才能信你。”
黨群干群魚水相融,成為毛垟快速發展的強大引擎。2021年,雷曉華本人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如今的毛垟,以黨建為引領,全鄉黨員堅守一線,守好縣域“南大門”,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偏遠鄉村自力振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