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市政府信息公開 >> 規劃計劃 >> “十一五”及以前 >> 專項規劃
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規劃
時間:2008-03-20 10:59 來源:市發改委 瀏覽次數:

前  言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浙江省委根據浙江的實際情況,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作出了到2020年全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決策。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我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麗水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新進程的關鍵時期,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同樣也是麗水交通實現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堅持抓好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從戰略全局出發,制定描繪“十一五”時期麗水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宏偉藍圖,以指導麗水交通未來五年既快又好的發展。

《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規劃》是麗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一個主要專題規劃,是“十一五”時期統攬全市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規劃。規劃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全省和麗水市的總體戰略部署,結合麗水交通發展的現狀,分析“十一五”期交通發展面臨的形勢和需求,明確“十一五”期麗水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發展重點和實施措施。規劃期限為2006~2010年。

第一章  “十五”回顧與評價

“十五”期間,麗水市交通在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在麗水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廳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我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及本屆政府實施交通“六大工程”、努力實現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要求,圍繞《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綱要》(2003~2020)提出的目標,堅持“建設主骨架,改善交通網,擴大覆蓋面,在總量和質量上有新的提高”的工作方針,結合實際,突出重點,使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上了一個新臺階。交通基礎設施有了大幅度改善,建成了金麗溫高速公路麗水段,使麗水市融入了全省“四小時公路交通圈”。特別是“十五”期“兩龍高速”(麗水—龍泉、龍游—麗水)提前實施,使麗水整整提前10年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并聯上全省高速公路網絡,這將徹底改變麗水交通落后的狀況,對麗水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也為麗水在“十一五”期交通快速發展乃至今后更遠期的交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五”期在交通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同時,客貨運輸供求關系的緊張狀況基本得到改善,運輸裝備結構調整步伐正在加快,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設施更趨完善,交通運輸協調發展的良好大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第一節“十五”時期交通發展成就

一、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完成情況

(一)公路建設

麗水市公路主骨架規劃建設目標是“一縱三橫一繞兩線六通道:

“一縱” 為金麗溫高速公路;

“三橫”為臺縉高速公路、麗龍慶高速公路、龍麗溫高速公路(由龍麗段和云景溫段組成);

“一繞”為麗水繞城一級公路;

“兩線”為51省道遂龍線和重要縣道慶景青線;

“六通道”為云壽、青岱、龍花、磐縉、菊壽、遂江等跨市公路。

圍繞公路主骨架,“十五”期重點實施“高速網絡工程”、“干線暢通工程”、“鄉村康莊工程”。

1、“高速網絡工程”:建設438公里的高速公路,至2005年底完成127.6公里,具體如下:

(1)金麗溫高速公路麗水境內127.6公里,投資78.96億元,2005年底建成通車;

(2)臺縉高速公路縉云段17.4公里,投資11.0億元,計劃2007年完成,至2005年,完成投資3.9億元。

(3)麗龍慶高速公路156公里,投資85億元,其中云和段43公里、龍泉段33公里,計劃2006年完成,至2005年底完成投資23億元;蓮都段26公里,至2005年完成投資2.7億元;慶元段54公里,“十五”期完成前期工作,“十一五”期建成。

(4)龍麗溫高速公路137公里,投資72億元,其中龍麗段85公里(遂昌段29公里、松陽段53公里和蓮都段3公里),投資38.6億元,計劃2006年完成,至2005年,完成投資21.9億元。

云景溫段51公里,其中云和至景寧城關段11.3公里(云和段6公里、景寧段5.3公里),預計2007年開工建設,2010年完成。景寧城關至溫州段39.4公里,計劃“十二五”期建設。

2、“干線暢通工程”:建設和改造1003.9公里的干線公路,到2005年底建成二級及以上的干線公路242公里,完成路面改造742公里,完成投資35億元,完成的主要項目有:

(1)52省道云壽線景寧境內段二級33.7公里,其中一期工程11.3公里,二期工程22.4公里。

(2)53省道塔石嶺至花橋段二級二期9.45公里。

(3)50省道松陽西屏、古市過境段一期一級20.6公里。

(4)57省道青岱線青田境內段二級25公里,其中一期青田至湯洋段7公里,二期湯洋至山口段18公里。

(5)330國道湖邊至船寮二級12公里。

(6)55省道慶元段三期荷地至上店及縣城過境段三級50公里,二級8.5公里。

(7)54省道小梅過境公路二級5.4公里。

(8)55省道慶元壩頭至壽寧大熟二級3.54公里。

(9)重要縣道石王線一期二級8.8公里。

(10)重要縣道麗水至雅溪公路二級24.5公里。

(11)重要縣道蘭口至舒洪公路二級13.2公里。

(12)麗龍一級麗水市桃山至規溪亭段27.7公里。

(13)麗水市繞城公路一級28公里,完成6.5公里。

(14)完成路面改造2012公里,其中完成330國道路面大修61公里,省道路面大修151公里,縣道路面硬化1800公里(其中2005年一年時間完成1490公里,全市縣道路面全部硬化)。

3、“鄉村康莊工程”:建設和改造路基3005公里、路面2147公里完成投資18.5億元。

“十五”期麗水市公路建設完成新改建公路里程370公里,其

中高速公路127.6公里,一級公路21公里,二級公路222公里。到2005年底,公路總里程達到4809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達到816公里,全市公路網密度達到27.80 公里/百平方公里。

(二)站場建設

“十五”期建成麗水市客運西站和慶元、云和等縣級客運站,完成投資10000萬元。  

(三)水路建設

麗水市水路規劃目標是“一干一支兩港”:

“一干”為甌江干流龍泉至溫州航道;

“一支”為甌江支流小溪沙灣至石溪航道;

“兩港”為青田港、麗水港。

“十五”期完成甌江干流麗水至溫溪段航道整治,結合旅游開發,達到通航100噸級;完成青田塔山客運碼頭和大源、庫北二個庫區碼頭。

(四)投資完成情況

“十五”期,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總投資159.2億元,其中公路建設158億元,站場建設1億元,水路建設0.2億元。比“九五”期分別增長 5.2倍、1.9倍和1.5倍,是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

二、運輸服務

(一)公路水路客貨運輸量發展水平

公路運輸:至2005年底麗水市全社會公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將分別達到4634萬人、18.28億人公里、2664萬噸、19.94億噸公里?!笆濉逼谀昃鲩L率分別為7.04%、2.85%、3.81%、5.38%。公路運輸作用增強,客貨運距顯著增長,到2005年全市公路客貨運平均運距達到44公里和88公里。

水路運輸:到2005年底全市水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將分別達到28萬人、240萬人公里、364萬噸、1.67億噸公里?!笆濉逼谀昃f增率分別為-7.79%、-21.71 %、12.06 %、7.49 %。

麗水市主要港口—青田港,200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達到600萬噸,比2000年增長43%。   

(二)運輸服務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水平

公路運輸:隨著公路客貨運輸的發展,全市縣級以上汽車客運站發展到12個,其中一級站1個,二級9個,三級站2個,班線客車達1743輛,平均每百輛班線客車擁有車站數1.45個。2005年全市客運班線達645條,日發4636班次。其中跨省班線65條,日發83班次;跨市地班線212條,日發530班次。

至2005年底農村汽車客運站達到8個、??空?0個,還遠未能滿足農村客運市場需求。

水路運輸:甌江航運在過去曾發揮過一定作用甚至還有過輝煌時期,但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公路、鐵路運輸事業快速發展,甌江中上游航運由于受山溪性河流自然條件的約束,以及政府對水上建設投資嚴重不足,導致甌江中上游航運業停滯不前,處于落后狀態。

“十五”期間,隨著經濟發展對水運需求的加大,甌江的水路運輸業得以復蘇,到2005年,全市擁有水路貨運企業1家,水路旅客(旅游)運輸企業1家,水路運輸服務企業3家,個體船舶經營戶500余戶。各種船舶1020艘,其中營運船舶505艘、504客位、4.09萬載重噸。年貨物運輸量364萬噸,貨物周轉量16675噸公里,年客運量28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40萬人公里。

三、交通信息化發展水平

到2004年年底,市局機關與省廳和市局直轄單位、縣(區)交通局均完成專網連接,實現了各單位信息及公文流轉的高速傳輸,同時完成了全省交通系統視音頻會議系統建設和使用。全市交通系統數字化的網絡辦公平臺已建成,市縣(區)交通局等單位全面實現統一、高效、安全的交通網絡辦公自動化。目前,麗水市交通信息網站已建設完成,實現了與省廳網站的鏈接,并以此為依據提供了政務公開、交通審批辦證指南、交通信息查詢等服務功能。同時,根據國家、省、市相關的網站管理辦法,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發布審批制度,有效的保障了網站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中麗水市港航信息網絡在業務應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港航規費征收管理系統》、《水運管理信息系統》、《船檢信息管理系統》、《船舶登記系統》、《事故統計管理系統》、《渡口安全管理系統》等業務系統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充分顯示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港航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成效。

四、運輸裝備和運力結構調整

到2005年底,全市民用汽車達53575輛,“十五”期年均增長35.56%。營運性車輛持續增長,客車達到2619輛,貨車6926輛,年均增長1.8%和5.58%。私人小汽車在“十五”后期呈高速增長趨勢,客運車輛逐步向高檔化、舒適化方向發展,貨運車輛逐步向專業化、大噸位方向調整。

到2005年底,全市水路客貨運輸各種船舶超過1000艘,其中營運船舶505艘(客船42艘、貨船463艘)、504客位,40904載重噸?!笆濉逼陂g淘汰老舊客渡運船舶103艘、1045客位。通過結構調整,船舶總體平均船齡由2000年的13年降低為6年。貨運船舶保有量從2000年的540艘降到505艘。凈載重噸從2.6萬噸提高到4.09萬噸,增長57%。船舶平均噸位由2000年的48噸/艘提高到81噸/艘。

五、安全保障系統

“十五”期間,麗水市從硬件設施和軟件兩方面加強了水上安全管理工作。

(一)建立規章制度,出臺了《麗水市水上安全監管組織形式規定》等7個工作制度和辦法,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實施渡工考核辦法,以經濟杠桿提高渡工的安全意識和穩定渡工隊伍;推行渡口安全評估制度,督促渡口主管部門及時落實隱患整改措施保障渡運安全。

(二)提高硬件保障水平,“十五”期間共撤渡52處,補助建橋17座;改建15處對船舶安全靠泊有影響的渡埠(碼頭);改造渡船88艘,船舶鋼質化比例從57%提高到75%;配備海事專用車輛9輛,巡邏艇3艘,摩托艇1艘以及其他安全管理設備,保證安全管理有效實施。

第二節   “十五”期交通發展的主要特點

“十五”期是麗水市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兩龍高速”(麗水—龍泉、龍游—麗水)的提前實施,將使麗水這個欠發達地區整整提前10年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并聯上全省高速公路網絡,這將徹底改變麗水的交通落后狀況,為浙西南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麗水市“十五”期交通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一、公路建設實現了新的突破

組織實施了“高速網絡工程”,主骨架“一縱三橫”按高速公路標準全面鋪開建設。到“十五”期末建成的高速公路里程127.6公里,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達204.4公里,至2007年,將建成332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麗水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網。其中麗龍、龍麗由一級公路改為高速公路,對推進全省高速網絡工程實施,尤其是推進浙西南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組織實施了“干線暢通工程”,干線公路網技術等級有了明顯提高?!熬盼濉逼谀┢骄夹g等級為3.82,“十五”期末提高到3.56。

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為貫徹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根據省交通廳的統一部署,結合麗水市農村公路建設的實際情況,把農村公路建設和骨干公路建設同時作為“十五”期公路建設的重點來抓。

麗水市有187個鄉鎮、200萬農村人口?!笆濉逼诮M織實施了“鄉村康莊工程”,實現了通鄉公路的等級化和硬化?!笆濉逼谀┩ù骞返燃壔蔬_到64.9%,硬化率達到55.7%,“鄉村康莊工程”的實施改善了麗水市鄉村的交通環境,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三、水路交通發展相對滯后

“十五”期公路、水運交通建設發展不平衡,差異明顯。公路建設已進入高峰期,主骨架建設全面鋪開。而水運建設相對滯后,一是資金投入不足,二是甌江等航道建設屬航電結合項目,電站建設直接影響到航道建設。

第三節 “十五”期交通發展的成功經驗

“十五”時期是麗水交通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認真總結五年發展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對于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穩定的大局,實現麗水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必須從麗水仍處在欠發達階段這一最大的實際出發,始終堅持貫徹兩個緊緊依靠的方針

一是緊緊依靠各級政府;二是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交通事業,貫徹兩個依靠的方針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依靠各級政府的領導,充分發動群眾,提高全民辦交通的意識,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在資金籌措和政策處理上得到全社會的支持。這是交通事業發展的基礎。

二、加快了投資機制的轉換

為推進投資機制的轉換,積極運用“四自”工程模式建設交通。在統一規劃前提下,按照“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的方針,推行以各縣(市、區)政府為主組織實施,做到責任清楚,目標明確。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搞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針對麗水市經濟欠發達的現狀,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拓寬籌資渠道,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加速了麗水市交通建設的進程。

三、強化了規劃意識,加強了前期工作

認真貫徹了省交通廳提出的“成線成網”建設的方略,積極做好交通建設長遠規劃,按照“遠近結合,以近為主,先近后遠,近細遠粗”的要求,正確處理“近期和遠期”、“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在省公路網主骨架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本市實際,本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合理規劃交通網絡布局,并認真做好前期工作,采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措施,局部服從全局的思路,建立項目儲備制度,避免了建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四、拓寬資金籌措渠道,用足用好現有政策

交通建設規劃目標的實現,落實資金是關鍵,麗水交通建設的發展,一得益于上級政府的政策傾斜,二靠地方政府的積極籌措。為了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各縣(市、區)政府紛紛出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一用地、征遷標準的政策,從而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支持交通建設。

五、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強化質量意識,加強環境保護

建設項目管理實行了項目報建制、施工圖審查制、招投標制、項目資本金制、項目法人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及開工報告制等制度,工程質量建設、廉政建設與“九五”期間相比,上了一個臺階。

公路建設貫徹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規劃、設計、施工中積極推廣應用環保專項技術,保護好自然環境和資源,防止水土流失,推行實施公路環境保護設計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及公路水土保持設計和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計等評估制度。

第四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麗水市交通發展所取得的成績首先應歸功于交通部、省交通廳和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從總體上改變了麗水市落后的交通面貌,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交通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目前公路水路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的緩解,是在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很高的情況下實現的,是暫時、不穩定、低水平的緩解,遠不適應“十一五”及以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審視目前公路水路交通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總量不足仍然是交通發展的主要矛盾

麗水市交通基礎設施縱向比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橫向與發達地區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從總量上看,麗水市現有公路總里程4809公里,位居全省第5位;公路密度為27.80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的末位,比全省平均水平47.74公里少20公里;高速公路127.6公里,位居全省第8位;一級以上公路174公里,占總里程的3.61%,其公路密度為1.0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末位。

目前,麗水市航道總里程435.14公里,其中五級航道17.01公里,僅占總里程的3.91%,六級航道103.73公里,占總里程的23.84%。麗水市有主要港口2個,青田港現有100~500噸級泊位21個,麗水港原有的大水門客貨碼頭、塔下貨運碼頭已拆除。

從供給質量看,交通基礎設施技術標準仍然較低,結構仍不合理。目前,麗水市公路網技術平均等級為3.56,處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三級以上(含三級)公路里程僅占公路總里程的25.03%,四級公路和等外公路里程占總里程的74.97%。公路通達深度不夠,質量不高,麗水市共有3477個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只有64.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僅為55.7%,均低于省內其他地市的水平。

麗水市水運總體處于落后狀態,甌江中上游為典型山區河流,水淺流急,自然通航條件差,港口碼頭噸級低,設施簡陋。水運投資少,限制了航運的發展。

二、發展不協調制約交通發展,影響效益發揮

一是公路與水路交通建設發展不平衡。水運與公路比,差異明顯,公路建設已進入高峰期,公路主骨架建設全面鋪開,而水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是麗水市的主要運輸力量。由于甌江是山區河流,受航道條件限制,通航能力低,跟不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步被公路運輸所代替。加之緊水灘和石塘電站建成后,船筏過壩受條件限制,無法保持及時暢通,失去應有的競爭優勢。特別是觀念上存在重公路輕水運的思想,水運建設資金投入少,甌江航道得不到改造,導致甌江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

二是航運與水電開發發展不協調。水運規劃控制力度不夠,航運未能與水電開發、公路、橋梁等協調發展,水庫過壩通航設施普遍偏低,有些跨河橋梁凈空高度不足,限制了航運的發展。甌江等航道建設屬航電結合項目,電站建設也直接影響到航道建設。流域綜合開發意識和管理水平不適應現代化建設要求,不同部門處于各自為政、孤立運作狀態,從而影響了甌江航運、水利、發電等綜合效益的發揮。

三、交通發展受到資源要素和資金的制約,交通建設人才嚴重缺乏

麗水市地處山區,經濟欠發達。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呈現。公路線位資源日趨稀缺,土地資源嚴重緊缺,建設與土地保護的矛盾突出。航道破壞嚴重,環境承載能力受到限制。交通建設的融資環境緊張,尤其工程造價高,需要地方投資的縣鄉公路、通村公路和水運工程,盡管國家和省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扶持,但由于地方財力有限,地方配套資金缺口很大,龐大的資金需求與日趨緊缺的資金環境構成了尖銳的矛盾。

麗水與浙江其他地區相比,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無論是引進人才還是留住人才都有一定困難,這給麗水市交通快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四、行業管理和綜合服務水平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不相適應

運輸結構、經營結構、運力結構還不盡合理,運輸市場準入、市場監督、安全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和規范。公路運輸:盡管麗水市已初步完成了旅客運輸組織由個體經營為主向公司化、集約化、規?;霓D變,但從總體而言,麗水市“小、散、亂”的市場格局沒有得到徹底改善,運力布局不太合理,站場規模偏小,運輸工具與站場設施相對落后,運輸市場體系不夠健全,運輸組織化程度較低。水路運輸:水運企業少,規模偏小,運輸效益不高,管理水平及服務水平相對較低,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都不能滿足需求。

第二章 “十一五”期交通發展面臨的形勢和需求

第一節  交通發展環境分析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

“十一五”時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

“十一五”時期,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

“十一五”時期,要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敖煌ㄟ\輸,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益和整體優勢,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發展航空、水運和管道運輸”。

麗水交通面臨的環境,需要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滿足新要求、完成新任務。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交通有新的跨越式發展

“立足麗水實際、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謀求跨越目標”是麗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要求。根據預測,在“十一五”期間麗水市地區生產總值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3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元,財政總收入超過6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城市化水平達到45%。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必將帶來麗水客貨流的迅猛增加,給公路水路運輸帶來更大壓力。因此,“十一五”期麗水公路水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必須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實現麗水市交通跨越式發展,以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需要。

二、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交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麗水是浙江面積最大的一個市,其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山地面積又占麗水總面積的88.4%,擁有生態環境、礦產、竹木、勞動力四大優勢,是國家生態示范區,有“浙江綠谷”之稱。切實保護好麗水生態環境是我們的責任,發展麗水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秶鴦赵宏P于加快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和《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綱要》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要加快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交通必須先行,但交通發展又必須適應國務院和浙江省提出的要求,按照“建設生態市和生態環境質量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要求,全面實踐節約型發展模式,合理配置資源,重視生態保護,集約利用土地,走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一心、三帶、多點”的生產力空間布局和加快融入長三角的總體思路要求進一步完善交通網絡

麗水市政府按照全省“一域四圈三帶兩翼”的生產力布局總框架和“內聚外遷”的要求,結合麗水的實際,提出了“一心、三帶、多點”的生產力空間布局思路?!耙恍摹?,即加快建設麗水市中心城市,強化中心城市對全市發展的集聚輻射作用;“三帶”,即在繼續加強麗縉青產業帶建設的同時,沿金麗溫和龍麗、麗龍慶高速公路,有計劃地布局建設產業發展帶;“多點”,即通過實施“組團布局”和“小縣大城”等方式,培育形成小城市和重點鎮。以“一心”形成增長極、以“三帶”形成增長帶、以“多點”形成多個增長點,促進全市人口和資源的有重點集中配置,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有序統籌發展,努力把麗水市建設成為“長三角”南翼地區的山水人居與生態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

交通基礎設施的布局、結構、建設時序要適應這一空間發展布局的需要?!笆晃濉逼谝涌忑堺?、麗龍慶高速公路建設,盡快與全省乃至長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聯通,推進接軌長三角的運輸通道建設,推進中心城市、三個產業發展帶之間及對外輻射的運輸網絡建設,推進甌江流域內河航運建設,以適應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三個轉型及建設新農村要求全面創新交通發展模式

“十一五”期麗水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經濟體制從初級市場經濟向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現代市場經濟轉型,社會結構向更加和諧、城鄉一體的現代社會結構轉型。

“三個轉型”對交通發展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交通必須深化體制改革,著力整合資源和優化配置,優化交通運輸結構,轉變基礎設施利用方式,建立基本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平、開放、有序、高效的運輸市場體系。同時隨著城鄉二元結構轉向城鄉一體化的加快和新農村的建設,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交通建設、農村客貨運班線建設,加快構建城鄉交通網,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第二節  交通運輸需求預測

一、麗水市“十一五”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

“十一五”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尔愃小笆晃濉币巹澗V要》在全面分析麗水市面臨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提出在“十一五”期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落實省委“八八戰略”和建設“平安浙江”的戰略部署,確立跨越發展、和諧融入的理念,深入實施“三市并舉”的發展戰略,努力把麗水真正培育成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與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十一五”期間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將突出“立足麗水實際、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謀求跨越目標”五個方面。到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3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60億元,分別比2004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50:40,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逐步下降;城市化率達到45%。按照以上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規劃綱要》提出了今后五年發展的主要工作和任務:一是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不斷提高集中集聚發展水平,提出了“一心、三帶、多點”的生產力空間布局思路,以促進全市人口與資源的有重點集中配置,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有序統籌發展,努力把麗水市建設成為“長三角”南翼地區的山水人居與生態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二是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按照“壯農業、強工業、快三產”的要求,在培育和強化產業特色中,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三是實施“六個一批”工程,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四是強化教育科技文化支撐,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五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麗水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要以建設生態市和生態環境質量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目標,建設“浙江綠谷”;六是推進“平安麗水”建設,大力構建和諧社會;七是深化改革擴大開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公路客貨運輸量、主要干線公路交通量預測

“十一五”期間,隨著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以及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逐步建成,麗水市經濟社會會出現跨越式發展,將促使公路客貨運輸量和交通量大幅度增長。

2005年全市公路客運量達到4634萬人,旅客周轉量達到182591萬人公里,貨運量2664萬噸,貨物周轉量199431萬噸公里。到2010年,預測全市公路客運量將達到5500萬人,旅客周轉量達到216860萬人公里,貨運量3400萬噸,貨物周轉量279712萬噸公里,年均增長為3.5%、3.5%、5%、7%。

規劃期內,麗水市國民經濟將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是未來交通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對未來交通量發展和路網分配有較大影響的因素還有:

1、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國內統一市場的發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以及整個沿江地區經濟的崛起,與之相適應的公路運輸系統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公路運輸規模將日趨擴大,交通量隨之增長;

2、今后一段時期國家仍將大力扶持和發展汽車產業,全社會汽車保有量會大幅度增加,從而使交通量增長;

3、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與建成,將會促使客貨運量的增長,從而加大交通量的增長幅度;

4、高等級公路網的逐步形成,將吸引和誘發交通量;

5、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交通出行增多,將增加對客貨運量的需求,交通量相應增長等。

公路交通量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對公路交通需求的反應。本規劃中公路交通量的預測,是在近年來所作的有關影響區OD調查及相關路段交通量分配結果的基礎上,運用專家分析法得到的。麗水市國省道和重要縣道交通量預測值見表2-2。

麗水市主要干線公路交通量預測表

單位:輛/日                                                      表2-2

路線編號

路段名稱

現狀交通量

預測交通量

2003年

2010年

G330

330國道

11909

16500

S219

磐縉線

4923

5450

S220

上松線

1053

2000

S222

龍麗線

7895

8500

S227

遂龍線

882

700

S228

云壽線

3179

4500

S229

龍后線

3314

5500

S230

青岱線

5423

10000

S322

臨石線

857

800

S328

麗浦線

16442

28000

S329

菊壽線

5776

9000

S330

瑞東線

280

580

S333

六東線

6913

6500

X015

桃碧線

7790

11000

X201

甌北線

1366

3000

X515

黃申線

5900

7800

X504

新東線

4100

7000

X605

峽北線

1075

2500

X617

小金線

2587

4500

X706

西大線

2792

4500

X709

古青線

3818

6500

注:交通量折算為標準小客車交通量。

三、水路客貨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預測

(一)水運需求分析

1、經濟發展對水上運輸的需求

甌江貫穿于麗水市,是麗水水運的主要通道。麗水市位于金溫鐵路中段,近年來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麗水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2.75億元,比上年增加15%,“十五”期年遞增17.08%。2005年達到300.31億元,比2000年增長1.2倍,麗水市工業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麗水的水閣工業開發區和大型企業納愛斯,麗人集團等都沿江而建,水路運輸低廉的價格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產品成本。另外,工業的發展也將推動水上運輸的發展。

2、城市化建設對港口的需求

麗水市城區位于大溪與好溪交匯處,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大溪自西向東穿過城區,好溪自北而南穿過新城區,根據《麗水市城市總體規劃》,麗水市城區將擴大和發展。甌江中上游沿江城鎮如青田縣城、云和縣城、松陽縣城以及龍泉市等地都將在推進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必然會帶來建筑業的繁榮,鋼鐵、水泥、木材、礦建材料等的旺盛需求。隨著甌江中上游地區不斷向城市化推進,社會消費品市場逐漸向麗水市中心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密集,帶來物流的聚集,使得麗水港具有潛在的水運優勢得以發揮。

3、腹地資源開發對水運的需求

麗水港腹地內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石為主,具有品種多、儲量大、質量優、易開采且沿江分布的特點,主要非金屬礦石儲存量達20多億噸。境內明礬石、葉臘石、石灰石、沸石、花崗巖及高嶺土,在國內外市場均具有較高聲譽,韓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隨著開采能力的提高,港口及運輸條件的改善,通過港口輸往國際、國內市場的非金屬礦石吞量也將呈逐年增長的態勢。

麗水是浙江省的重點林區,有“浙南林?!敝Q,全市有林地2160萬畝。森林覆蓋率79.1%,林木蓄積量4510萬立方米。市內水果、農副產品豐富,僅柑桔年產量就達20余萬噸,且有50%銷往溫州、上海等地,宜用水運進行供求雙方的門對門運輸。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運的需求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港口運輸需求的影響很大,最明顯的是對能源需求結構的改變,方便、清潔、高效的油氣燃料將會逐步為人們所青睞。麗水市乃至浙西南地區能源匱乏。煤炭和油氣燃料全部要由外界調入,且相對其它運輸形式而言,水上運輸更適合油氣燃料和煤炭等的運輸。

5、河海聯運對港口的需求

麗水港位于溫州西北面,溫州港的經濟腹地輻射面廣,基本覆蓋麗水港的所有間接和直接腹地,通過河海聯運在溫州港過駁中轉、出口,必將成為一種趨勢。

(二)水路客貨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預測

“十一五”期間水路客貨運量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預測到2010年,全市水路客運量將達到31萬人,旅客周轉量達到265萬人公里,貨運量641萬噸,貨物周轉量32106萬噸公里,年均增長為2%、2%、12%、14%。

青田港和麗水港是麗水市的主要港口,青田港隨著麗水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青田縣工業的發展,預測到2010年青田港貨物吞吐量將達到1100萬噸。麗水港將結合水電梯級開發而發展。

四、運輸車輛和運輸船舶預測

(一)客運車輛發展預測

2005年客運車輛實有數為32322輛,209134客位,其中營運性客車2619輛,38506客位;非營運性客車為29703輛,170628客位。

根據麗水市經濟發展情況和長途客運班線及旅游車輛的發展趨勢,到2010年,預計營運客車可達3300輛,60760客位;非營運性車輛將會有較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私家車的大量出現,預測到2010年可達到56600車,311300客位。

(二)貨運車輛發展預測

2005年年底,貨運車輛實有數為21253輛,60615噸位,其中營運性貨車6926輛,29177噸位;非營運性貨車為14327輛,31438噸位。

根據麗水市經濟發展情況和運輸業發展趨勢,預測到2010年,營運性貨車將達12200輛,544900噸位;非營運性貨車將達23074輛,46000噸位。

(三)水上運輸船舶預測

2005年底,全市擁有營運船舶505艘,其中客船42艘,504位;貨船463艘,4.09萬噸。

“十一五”期,逐步推進麗水市水路運輸企業化經營,發展特種運輸船舶和大噸位運輸船舶,實現規?;l展,集約化經營。麗水市內河著重發展200T、300T、500T級標準普通貨船和500噸級多用途船舶,庫區以發展30客位、50客位、100客位標準化旅游客船為主,沿海運輸結合甌江航道和青田港碼頭的建設情況,重點發展1000~2000噸級普通貨船和集裝箱運輸船舶。至2010年,全市營運船舶運力總規模將達到:315艘、1100客位、8.5萬載重噸。

第三章 “十一五”時期交通發展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按照“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和全面建設“平安浙江”戰略,緊緊圍繞“發展、平安、和諧”這條主線,把加快發展作為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務,全面推進交通現代化建設?!笆晃濉苯煌òl展規劃,必須根據《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綱要》(2003~2010)和《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綱要》(2003~2020),按照《麗水市“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堅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結合;堅持與接軌上海,加快城市化進程相結合;堅持與建設生態市、走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以高速公路建設和新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國省道干線網絡,并實施交通可持續戰略,建設交通綠色通道,盡快形成一個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全面提高交通運輸能力,開創麗水市交通事業的新局面。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交通發展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原則

“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必須根據麗水市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以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打好堅實基礎,突出規劃的戰略性、政策性和宏觀性。

二、統籌協調、合理布局的原則

交通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等緊密結合,在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必須著力強化運輸服務、管理、信息等環節,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較快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著眼全局,貫通成網的原則

“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必須根據麗水市的自然地理特點,結合《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綱要(2003~2010)》和《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綱要(2003~2020)》,進一步優化路網布局,注重與周邊地區交通網絡的銜接,按照網絡化的要求,建設功能完善、高效暢通的公路水路交通網絡,努力做到貫通、成網,發揮交通整體效益。

四、求真務實,有序建設的原則

交通發展要適度超前,但不能肓目超前。由于“十一五”規劃是一個階段性規劃,既要有超前意識,又要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根據本地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合理規劃交通遠期發展目標,然后根據輕重緩急和財力可能,有序安排近期建設項目,反對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

五、重點突出、全面推進的原則

根據“十五”交通發展實際和“十一五”面臨的形勢,麗水市“十一五”期注重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國省道區域公路網和新農村公路網建設,重視水運主通道建設,做到公路水路各項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必須著力強化運輸服務、管理、支持保障系統等薄弱環節,全面推進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

六、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交通發展規劃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交通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對出行的需要和物質空間位移的需要,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可靠和便捷的運輸服務,把人文關懷、人性化服務貫穿于交通運輸始終。要堅持交通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并重,在交通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注重土地、岸線、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走交通現代化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是完成交通“六大工程”、實現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階段。從現在到2010年,肩負著建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公路水路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歷史使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笆晃濉逼邴愃薪煌òl展的總體目標是:

實施公路暢通戰略,實現公路網絡現代化;實施水運強省戰略,實現港口體系現代化、干線航道高等級化;使公路水路基礎設施能力明顯增加,網絡結構明顯合理,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全面提高運輸服務水平,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高效優質的水陸現代運輸系統,提供安全、便捷、經濟、可靠的人性化運輸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章“十一五”規劃重點

第一節  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一、規劃目標

根據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十一五”期將繼續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構筑高速公路主骨架;有重點地改建國省道及區域干線公路,確保干線公路暢通;按照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決定,繼續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暢通程度,推進農村公路網絡化進程;圍繞《浙江省航運發展規劃》,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加快甌江干線航道建設,到2010年,使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適應乃至適應超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十一五”期交通建設的目標是:

(一)實施公路暢通戰略,實現公路網絡現代化

加快麗水市高速公路建設步伐,充分發揮高速公路主干道的作用,重視區域內高速公路聯網和出市通道與省內及省外高速公路網的銜接,切實抓好國省道區域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的改造,提升區域干線公路的通暢水平,提高農村公路網的通達深度。注重高速公路網、國省道區域干線公路網、農村公路網三者之間的相互銜接,全面實現公路網絡現代化。

根據規劃目標,到2010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5500公里(不含通村公路),公路密度達31.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技術等級達到3.29。高速公路里程達到約400公里,實現所有縣(市、區)通高速公路。農村公路里程達到8700公里,標準化農村公路通村率達到98.5%,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3.6%。

“十一五”建設重點實施“315”工程:

“3”——建設300公里高速公路。

“1”——建設和改造1000公里干線公路。

“5”——建成農村等級公路5000公里。

(二)充分挖掘內河潛力,實現內河干線航道高等級化

根據浙江省內河航運規劃、甌江中上游航運規劃、青田港總體布局規劃及麗水港總體布局規劃,結合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對水運的實際需求,麗水市“十一五”期水運建設的重點是:一個港口(青田港),一條高等級航道(甌江干線航道麗水市區至溫州江心嶼段),以及解決主要庫區的水上交通問題。初步改變甌江水運與沿岸國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落后局面,逐步完善水上運輸系統,協調各種運輸方式的聯系,發揮甌江水系在浙南地區獨特的水運優勢,使之成為麗水市“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連接長江沿線、沿海及東南亞”的又一條黃金通道。

“十一五”期水路重點實施“11215”工程:

“一干”——甌江按四級航道目標規劃,500噸級海輪乘潮可通到溫溪,500噸級內河輪可通到麗水市區。

“一支”——甌江支流小溪(灘坑電站大壩以下)進行整治,達到六級航道標準,可通航100噸級內河船舶。

“兩港”——建設青田港和麗水港。

“十五座碼頭”——建設庫區交通碼頭15座。

二、公路建設規劃

高速公路

麗水市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點是“聯結省內,貫通省外”,按照“一縱三橫” 的總體布局,其中一縱為金麗溫高速公路,“十五”期已建成通車?!笆晃濉逼谥攸c實施三橫,建成臺縉高速縉云段、龍麗溫高速龍麗段及云和至景寧城關段、麗龍慶高速,同時做好麗龍慶高速龍泉至武夷山支線約40公里的前期工作,爭取“十二五”期初動工建設。“十一五”期合計建成高速公路里程271公里及連接線20公里。

1、臺縉高速公路縉云段

建設主線里程17.4公里,連接線5公里,總投資11億元,2003年動工建設,計劃2007年建成?!笆晃濉逼谕顿Y約7.1億元。

2、麗龍慶高速公路

麗水—龍泉—慶元高速公路是全省高速公路網的組成部分,是實現縣縣通高速、貫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的重要路線,是我省通往福建及閩粵地區的大通道,并與黃(山)衢(州)南(平)高速公路相連,對開展省際貿易,優化浙西南交通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麗水市通往福建沿海地市的經濟大走廊,對促進麗水市慶元香菇城、龍泉劍瓷城、云和玩具城的發展,以及全市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該路線建成后,麗水至福州可縮短里程約160公里,有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線穿越麗水市蓮都、云和、龍泉、慶元四縣(市、區),全長156公里,投資85億元,另建龍泉至武夷山支線高速約40公里?!笆濉逼谝褎庸そㄔO麗龍段高速公路。

“十一五”期規劃建設:

(1)續建麗龍慶高速公路云和、龍泉段,里程長76公里,投資18億元,計劃2006年建成。

(2)續建麗龍慶高速公路蓮都段,里程長26公里,投資9.8億元,計劃2007年建成。

(3)新建慶元段高速公路,主線里程長54公里,慶元連接線15公里,投資31億元,建設期2007~2010年。

(4)做好龍泉到武夷山支線高速的前期工作。

3、龍麗溫高速公路

(1) 續建龍麗溫高速公路龍麗段

龍(游)麗(水)高速公路連接杭金衢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和麗龍慶高速公路,穿越麗水市遂昌、松陽、蓮都三縣(區),全長85公里,投資38.2億元?!笆濉逼谝褎庸そㄔO,“十一五”期投資16.3億元,計劃2006年建成。

(2) 新建龍麗溫高速公路云和至景寧城關段

云景溫高速公路北接麗龍慶高速公路,南接溫州市繞城高速公路。該線穿越云和、景寧兩縣,全長51公里,投資33.6億元。云和至景寧城關段高速公路,里程長11.3公里,投資9.9億元,計劃工期20076~2010年。

景寧城關至溫州段39.4公里,“十一五”期完成前期工作,“十二五”期建成。

(二)國省道及區域干線公路

“十一五”期國省道區域干線公路建設將重點圍繞“一繞兩線六通道”全面進行國道和大部分省道的技術改造,同時加快建設各縣(市)城區的國省道過境公路和重要城鎮與公路主骨架或國省道干線公路的連接線,并新建部分高等級區域干線公路,繼續擴大全市區域干線路網的規模?!笆晃濉逼诮ㄔO和改造1018公里干線公路。其中建成一級公路54公里,二級公路401公里,三級公路263公里,國省道路面改造300公里。

1、麗水市區繞城公路

麗水市區繞城公路建設是為了解決330國道和53省道麗水市區過境問題,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長28.2公里。南線桃山至塔下段6.5公里于2004年建成通車,東段及北段330國道麗水過境塔下經上崗背至麗陽殿段9公里已開工建設,至2005年已完成投資1.54億元,預計2006年建成通車。

“十一五”期規劃建設:(1)續建東段及北段330國道麗水過境塔下至上背崗至麗陽殿段,里程長9公里,計劃2006年建成,投資0.7億元。(2)續建北段二期及西段麗陽殿至林宅口至洋店段,里程長12.7公里,計劃2010年建成,投資2.5億元。一繞“十一五”期合計投資3.2億元。

2、慶景青公路

該路起于慶元縣經慶元、景寧、青田接溫州甌海,途經三縣8個鎮,12個鄉,是麗水市腹地東西向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規劃為三級公路,轄區內長208公里。該路建成后,從慶元到青田可縮短里程近90公里(原繞龍泉,經云和、麗水到青田),將改善三縣的交通環境,帶動三個縣20個鄉(鎮)的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笆濉逼诮Y合灘坑電站建設,景寧、青田境內122公里已開工建設,投資約8億元,其中青田至灘坑電站壩址段27公里已建成通車。

“十一五”期計劃建設:

(1)續建景寧、青田境內(灘坑電站淹沒段復建)95公里,投資6億元,計劃2008年建成。

(2)動工建設景寧至慶元段86公里,建設期2008~2010年,投資約6億元。

3、51省道遂龍復線

該路起于遂昌上江,與50省道龍麗線相連,途經遂昌、三墩橋、垵口、城北至龍泉與53省道麗浦線相連。穿越遂昌、龍泉兩縣(市)2個鎮2個鄉,全長約103公里?!笆濉逼谝淹瓿缮案挠?,規劃為二級公路。由于該路所經地形復雜,環境險惡,實施原路拓寬改造困難,且造價非常高,因此規劃另選新線建設,即遂龍復線(石練至牛頭嶺),按山嶺重丘二級標準建設,以替代省道遂龍線。新路線起于遂昌縣上江與省道龍麗線相連,途經遂昌、三墩橋、大柘、峽口門、石練、王村口、龍洋、住龍、錦溪至牛頭嶺與麗浦線重合,至龍泉與53省道麗浦線相連。穿越遂昌、龍泉兩縣(市)7個鎮2個鄉,全長約139公里,其中上江至三墩橋段11公里與省道遂龍線重合,三墩橋至石練段24公里和石王線一期飛石嶺隧道及接線工程8.8公里已建成,牛頭嶺至龍泉10公里與省道麗浦線重合,實際建設路段為遂昌石練至龍泉牛頭嶺段(其中遂昌石練至王村口約29公里已于“十五”期動工建設,石王線一期飛石嶺隧道及接線工程8.8公里已完成,投資0.66億元),實際建設里程85公里,投資6.8億元。

該路的建成,可避開省道遂龍線盤山越嶺,不易改造的困難,可便利遂昌縣70%地域和龍泉市四分之一地域的交通,對優化兩縣(市)間的交通環境,帶動沿線鄉(鎮)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作用。

“十一五”期計劃建設:

(1)續建石王線二期石練至王村口段,二級公路標準,里程長29公里,投資1.8億元,建設期2003~2006年,“十一五”期投資0.6億元。

(2)動工建設遂昌王村口至龍泉牛頭嶺段,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里程長56公里,投資約5億元,建設期2007年~2012年,投資3億元。

4、52省道云壽線

52省道云壽線起于云和,經景寧、泰順接福建壽寧,是我省主要入閩通道之一,也是國防交通要道。52省道在麗水市境內長約61公里,“十五”期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完成云和大徐至武洋段和景寧至泰順段約44公里。

計劃“十一五”期建設云和武洋至景寧段,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里程長約17公里,建設期2008~2010年,投資1.5億元。

5、57省道青岱線

該路是麗水市通入溫州瑞安、平陽方向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國防戰備公路,途經麗水市重點僑鄉青田縣山口鎮、仁莊鄉、湯洋鄉,規劃為二級公路標準,境內建設里程33公里,“十五”期按二級路標準改造完成青田至湯洋段約26公里,并動工建設余下的7公里。

“十一五”期續建三期工程,里程長約7公里,計劃2006年完成,投資約0.9億元。

6、53省道龍泉至花橋段

該路是麗水市重要的干線公路之一,橫穿轄區腹地,“十五”期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完成木岱口至花橋段約9公里。

“十一五”期建設龍泉至坑源段11.5公里及八都段5公里,投資約2.3億元,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建設期2007~2010年。

7、53省道云和過境段

該路段穿過云和縣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公路嚴重街道化,公路外移至原麗龍一級公路線位。按二級公路建設,建設里程8公里,投資1億元,建設期2007~2009年。

8、42省道磐縉線

麗水市境內46公里,“十五”期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完成縉云縣城(五云鎮)至壺鎮段30公里,余下的壺鎮至交界潘溪段16公里仍為四級公路,另磐縉線穿過國家級風景區仙都,也急需建設仙都過境段。

計劃“十一五”期建設壺鎮至交界潘溪段16公里及仙都過境段5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合計里程長約21公里,建設期2006~2008年,投資約1.5億元。

9、55省道菊壽線

該路是橫穿中國慶元香菇城腹地的重要省道,途經四個鎮二個鄉,遠期規劃建設山嶺重丘二級標準,建設總里程92公里。“十五”期完成全線三級公路改造?!笆晃濉逼谕瓿啥壒犯脑烨捌诠ぷ鳎笆濉逼谶M行改造。

10、重要線路遂江線

該線為省規劃中遂昌通往江山黃衢南高速公路的一條重要通道。起于遂昌,經石練、焦灘、至西畈出境,里程約130公里,其中遂昌縣城至焦灘段約50公里與規劃中的遂龍復線重合,實際建設里程約80公里,總投資約6.5億元。

計劃“十一五”期啟動建設焦灘至交界九牛岙段,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建設期2010~2014年,“十一五”期投資約1億元。

11、49省道六東線青田至溫溪段改造工程

該路段于90年代初建造,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計劃2006年開始對該路段按二級公路標準進行改造,里程長約7公里,建設期為2006年~2008年,投資約1.3億元。

12、縉云壺鎮至外堰一級公路

縉云壺鎮至外堰一級公路,沿途經縉云壺鎮、東方、新碧、新建四鎮,該路起于壺鎮(連接臺縉高速),終于新建,連接金麗溫高速公路新建互通,建成后可使麗水、縉云沿線鄉鎮上臺縉高速公路里程大大縮短,同時又可帶動沿線鄉鎮的發展,對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笆晃濉逼谟媱澃匆患壒窐藴式ㄔO該項目,里程長25.4公里,建設期限為2006年~2008年,投資約5.5億元。

13、54、55省道龍泉至慶元段改造工程

該線里程長80公里,按二級公路改造,建設期限2005年~2007年,總投資2.1億元, 2005年完成0.9億元,“十一五”期投資1.2億元。

14、54省道菊水至后山橋段改造工程

該項目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里程18公里,建設期限2007年~2010年,“十一五”期投資0.9億元。

15、35省道臨石線三溪盛園至胡宅口段工程

該省道現等級為四級,砂石路面,最大縱坡10%,自58年建成通車后,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改造。為解決避開三溪嶺危險地段和壺鎮過鎮瓶頸地段,“十一五”期計劃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該項目,里程長21公里,可比原線縮短約7公里,建成后可使該省道線暢通,并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建設期限2008年~2009年,投資約1.5億元。

16、新建松陽大東壩至供村至龍泉安仁公路53公里,按三級公路標準建設,建設期2007~2010,投資7億元。

(三) 重要縣道

1、坦五線玉嶺頭至五里牌段改建工程

該項目全長4.8公里,路基工程于1995年按山嶺重丘二級標準進行改造,路基寬度12米。目前路面狀況很差,需進行路面改造,另該路段的船埠頭大橋寬度只有6米,已成為卡脖子地段,也需拓寬改建。

該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建設期2005年~2006年,“十一五”期投資約500萬元。

2、平黃公路仙都風景區過境段改造工程

現平黃公路穿過仙都國家級風景區,既不安全也不利于景區發展?!笆晃濉逼谟媱澖ㄔO仙都景區過境段,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建設期限為2006年,里程長約6公里,投資約0.5億元。

3、新建遂昌金岸至力其橋公路20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投資2億元,建設期2006~2008年

4、新建松陽西屏至葉村公路16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建設期2007~2008年,投資1億元。

(四)農村公路建設

黨的十六大把“三農”問題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全國交通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農村公路直接關系到投資環境、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是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和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公路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規劃在“十五”通達的基礎上,全面實施“鄉村康莊工程”,提高通村公路技術標準和路面硬化率,到2010年,全市標準化公路通村率達到98.5%,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達到93.6%

“十一五”期建設農村等級公路5700公里,路面硬化6640公里,投資約28億元。

三、公路站場建設規劃

麗水市道路運輸站場規劃的發展思路是:以麗水市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為指導,適應公路客貨運的發展趨勢和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的新形勢,滿足公路客貨運運力和運量增長的需求并適度超前,著眼于站場質的改善和量的提高,建立健全層次分明、設施配套、服務完善的現代化、智能化、人性化客貨運站場體系,形成以麗水為中心的道路運輸樞紐總體結構。

公路客運站場發展思路是:以客運量和運力預測為基本依據,

以方便旅客為根本出發點,以緩解交通壓力為優化目標,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堅持“立足需求、集中布局、有機協調、站運分離、開放帶動”建設方針,采用多種形式,建立包括客運園區、客運中心、客運站、農村簡易站、港灣式??空镜仍趦鹊亩鄬哟慰瓦\站場體系。

公路貨運站場的發展思路是:立足于麗水市公路貨物運輸市場的現實情況,以提高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競爭力為目標,適應貨物運輸物流化的新形勢,形成適應麗水市“生態城市”的經濟特點,服務于不同物流服務對象、不同物流階段,由物流園區、物流中心、貨運交易中心、貨運站和貨運受理點等五類站場組成的物流化貨運站場體系。

“十一五”期,客運站場建設方面,初步完成麗水市客運站場體系的合理布局。重點完成遂昌客運新站、松陽客運新站、景寧客運中心、龍泉客運中心、縉云客運站、青田客運老站等客運樞紐站場的改造和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客運站服務水平,全市39.38%鄉鎮要建成準四級以上客運站或簡易站,全市27.2%行政村要建成港灣式??空尽?/p>

“十一五”期貨運站場建設方面,重點完成麗水水閣綜合物流園區、麗水水東公鐵聯運物流園區、麗水巖泉物流園區、青田溫溪貨運交易市場、云和縣物流中心、龍泉貨運交易市場、遂昌貨運站、縉云新碧物流交易市場、松陽物流中心等區域物流站場設施的改造和建設。

規劃“十一五”期間,地區性公路樞紐、站場建設17個;農村鄉鎮客運站建設42個;港灣式??空窘ㄔO190個??偼顿Y6.52億元。

四、水運建設規劃

根據浙江省內河航運規劃、甌江中上游航運規劃、青田港總體布局規劃及麗水港總體布局規劃,結合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對水運的實際需求,麗水市“十一五”期間水運建設的重點是:一個港口(青田港),一條高等級航道(甌江干線航道麗水城關至溫州江心嶼段),以及解決主要庫區的水上交通問題。初步改變甌江水運與沿岸國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落后局面,逐步完善水上運輸系統,協調各種運輸方式的聯系,發揮甌江水系在浙南地區獨特的水運優勢,使之成為麗水市“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連接長江沿線、沿海及東南亞”的又一條黃金通道。

“十一五”期水路重點實施“11215”工程:

“一干”——甌江青田至溫溪段17公里航道整治,達到可通航500噸級海輪;麗水至青田段69公里航道,結合水資源的梯級開發,按通航500噸級內河船舶進行整治。

“一支”——甌江支流小溪三溪口至灘坑電站壩址段航道,經過整治,達到可通航100噸級內河船舶。

“兩港”——建設青田港和麗水港。

“十五座碼頭”——建設庫區交通碼頭15座。

(一)內河高等級航道——甌江干線

甌江干線麗水至溫州航道全長122公里,是浙江省內河航運規劃中“十線”的組成部分。其中,溫州—溫溪段,目前水深條件良好,500噸級海輪乘潮可通達溫溪港。青田—溫溪段航道17公里,經過幾年挖砂疏浚,航道水深有明顯改善,通航條件較好。隨著麗水市經濟發展,特別是青田縣工業的發展,對水運需求越來越大。如青田青山特鋼企業,2004年總產值達8億元,進出口貨物60萬噸,且大部分產品售往上海等沿海城市。目前,該企業正在進行二期工程擴建,建成后年產值將達到140億元,進出口貨物200萬噸。因此,“十一五”期間,有必要將甌江青田至溫溪17公里航道建成能通500噸級海輪的內河高等級航道。

其次,麗水—青田航道69公里,結合航運開發,正在規劃建造三溪口、外雄、五里亭、開潭四個梯級電站。目前,外雄、五里亭、開潭三個電站已動工興建,過船設施都符合四級航道通航標準。若在近期能通過以電養航方式促成三溪口電站上馬,則在“十一五”跨“十二五”期將實現500噸級內河船舶直通麗水城關,并使麗水至溫州形成一條長122公里的內河高等級航道。

甌江支流小溪三溪口至灘坑段航道26公里,結合灘坑電站建設進行整治,達到可通航100噸級內河船舶。

(二)內河港口——青田港、麗水港

1、青田港

青田港位于甌江麗溫段航道中點,是麗水市兩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是青田縣和甌江中上游部分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及交通運輸的中心樞紐。

青田港現有溫溪港碼頭、港頭碼頭、鶴城碼頭等貨運碼頭及塔山客運碼頭。2004年青田港完成貨物吞吐量為475萬噸,旅客吞吐量14.5萬人次。貨物運輸以礦建材料(黃砂等)和非金屬礦石(葉臘石)為主。其中礦建材料用于溫州、臺州、上海等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非金屬礦石用于溫州及長江沿岸城市的工業原料。塔山客運碼頭主要從事青田至溫溪、青田至小溪、青田至麗水及青田至溫州的旅客運輸。

隨著麗水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青田縣對外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投資環境的改善,青田港貨運量將會大幅度增長。根據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2010年青田港貨物吞吐量將達到610萬噸,客運量為265萬人次。青田港規劃為兩部分港區,一為“甌江部分”港區,主要岸線范圍為鶴城至溫溪段岸線;二為灘坑交通港區,主要岸線范圍為灘坑水庫青田段庫區岸線。青田港今后將形成甌江內的鶴城、港頭、溫溪三大核心港區及灘坑水庫青田段交通港區。前三者主要承擔件雜貨、散貨、成品油儲運和裝卸,還具備客運、臨港工業、管理、物流、綜合服務等功能,后者主要承擔客運和少量貨物運輸。

“十一五”期間,青田港“甌江部分”三大港區規劃新建或改建1000噸級貨運泊位5個,500噸級貨運泊位15個,300噸級管理泊位3個。灘坑水庫交通港區規劃建設50-300噸級各類交通、旅游、管理泊位18個。新增貨物吞吐能力273萬噸,客運吞吐能力250萬人次。其中:鶴城港區平演作業區新建300噸級管理泊位3個,500噸級貨運泊位5個;港頭港區新建500噸級貨運泊位5個,港頭作業區改建500噸級貨運泊位6個;溫溪港區花巖頭作業區改建1000噸級石化泊位2個,馬灣作業區改建1000噸級貨運泊位3個。

2、麗水港

麗水港位于麗水市城區,地處甌江麗溫段航道的起點,是麗水市2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與下游的青田港相距約70公里。

麗水港現有主要碼頭12處,2003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05萬噸。 根據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2010年麗水港貨物吞吐量將達到529萬噸,客運吞吐量為88萬人次。

根據麗水市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規劃及港口岸線資源,麗水港規劃為風化貨運作業區、路灣貨運作業區及“175111”即一中心、七輔助、五點、一避風、一休閑、一運動。

一中心:一個水東客運中心碼頭;

七輔助:七個客運旅游碼頭

(花園路口、廈河、古城、中岸圩、桃山、開潭、下水南碼頭);

五點:五個??奎c

(枇杷圩、萬象山腳、大水門、上水南、靈山寺停靠點);

一避風:一個枇杷圩避風港;

一休閑:一個開潭村大型休閑船舶??繀^;

一運動:一個水上體育運動區(水東一橋至一橋)。

“十一五”期間將根據甌江梯級開發的進度,規劃建設24個泊位。其中風化貨運港區新建100噸級泊位5個,300噸級泊位5個;路灣貨運港區新建100噸級泊位5個;水東客運中心碼頭40客泊位4個、100噸級泊位5個,投資2820萬元。

(三)庫區水上交通

麗水市水資源豐富,水庫電站眾多,已建成的有緊水灘、石塘、玉溪和烏溪江水庫,在建的有外灘、五里亭、開潭、灘坑電站。水庫的形成,從根本上改變了庫區原有的生態環境和運輸格局。為解決庫區水上交通,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必須加強庫區水上交通建設。“十一五”期庫區水上交通建設的重點為建設緊水灘、烏溪江、灘坑庫區交通碼頭15座,投資7800萬元。

第二節 運輸服務規劃

一、公路運輸服務

(一)規劃目標

加快道路運輸結構調整,使運輸結構基本合理,骨干運輸企業主導市場的作用明顯增強;運輸能力、運輸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能力明顯增加;行業科技進步、運輸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果;運輸法規體系基本健全;遍布城鄉的道路運輸網絡基本完善;道路運輸業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行業發展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適應。

(二)建立以高速公路網和樞紐站場為基礎的公路快速客貨運系統

以全國高速公路網和全省高等級公路網為依托,重點加快麗水至長三角地區以及福建沿海地區的長途快客班線建設,并加強與省內大中城市間及樞紐站場的協作,發展快客和旅游客運專線,形成以高速公路網和樞紐站場為主的公路快速客運體系。利用省內外高速公路、干線公路主通道,組建并扶持幾家道路快速貨運企業加強區域內城市間的公共快速貨運合作,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貨運樞紐站場為基礎的公路快速貨運體系。

(三)建設以農村公路和客貨運站點為依托的農村客貨運輸網絡

根據麗水市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需要,合理調整現有城鄉班車客運線路格局,在確保原有已通班車的條件下,加快原有重復班線的合并和線路站點的延伸,不斷加強農村班車與公交一體化的農村客運網絡。農村貨物運輸以貨運站場建設為突破口,組建一定規模道路運輸企業,逐步建立并完善本市的貨運市場體系。

(四)強化客運市場組織管理和物流系統整體規劃

1、強化客運市場組織管理

專業化  以班車客運為主,旅游、包車客運為補充,在集約化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長途客運結點化,中途客運直達化,短途客運公交化,出租車客運規范化。

便捷化  以快速通道網絡為依托,大力發展便捷的班車客運和城市公交。到2010年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93%以上;市內公共換乘率達到1.15。

安全生產  加強責任行車事故的考核,使責任行車事故考核目標更加明確,全市客運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到2010年全市道路運輸企業責任行車事故目標考核指標:責任事故小于1.3次/百萬車公里;責任死亡率小于0.23人/百萬車公里;責任重傷率小于1.1人/百萬車公里;直接經濟損失率小于3萬元/百萬車公里。

服務質量  到2010年駕駛員、乘務員等重要崗位的從業人員全面推行持證上崗制度。一、二級資質客運企業、二級以上客運站場國際質量認證率達到90%以上??瓦\“三優、三化”服務明顯提高。

集約化經營  2010年,全市所有長途客運、城鄉班車客運、城市公交全面實現公司化經營,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2、物流系統整體規劃

構筑適應麗水市道路貨物運輸業發展需要的現代化綠色環保型道路貨物運輸站場體系。形成適應麗水市經濟特點、服務于不同物流服務對象、不同物流服務階段,由物流園區、物流中心、貨運交易中心、貨運站和貨運受理點等五類站場組成的物流貨運站場體系。

(五)加強道路運輸規范的制定和市場管理,促進法制化建設

市場管理水平  到2010年基本建立和完善全市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地方配套法規完善齊全的道路運輸法規體現;98%以上運政管理人員達到大專以上文化水平,所有行政管理人員均通過專業化培訓,人員素質和執法水平明顯提高。

汽車維修服務水平  全市具備國內外各種汽車的維修作業能力;下轄縣區具備完成國產車型各類維修和主要進口車型維護、小修的作業能力。一、二、三類汽車維修企業的比例達到1:3:6,每千輛維修企業配備率達12家(其中一、二類企業為3.5家);全部一類汽車維修企業生產廠房達標,配備汽車廢氣抽排系統和有害粉塵集中系統、修車監視系統、汽車性能檢測和汽車故障診斷設備。60%維修企業實現微機化管理;建立1~2個區域性汽車維修企業集團。

運輸輔助業水平  規范貨運代理經營行為。對危險貨物和大型物件運輸實行專業代理;駕駛員培訓管理實現現代化、標準化,培訓質量得到有效保證;汽車租賃形成規?;?、網絡化格局,與大中城市間實現聯網經營;搬運裝卸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明顯提高,人力裝卸勞動強度降低,操作安全得到保障。

科技進步水平  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廣泛應用,行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立,科技進步對道路運輸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0%。行業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建立起面向全社會的客貨運輸信息服務網絡和電子商務系統,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全市道路行政管理信息系統,GPS、GIS等技術在干線運輸和專業化運輸上得到一定應用。

可持續發展水平  道路運輸能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道路運輸單位能耗在現有基礎上降低10%;對環境的污染明顯減輕,營運車輛排放水平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水平   道路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提高,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達到2.3%,為社會提供數千個就業崗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增強。

二、水路運輸服務

(一)規劃目標

以水運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大力發展水運業。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個資質條件完備,經營行為規范,管理科學,且具有一定市場競爭能力,能夠基本適應客貨源需求、港口結構、航道等級和現代物流結構合理的水路運輸市場,為麗水水運實現跨越式發展打好基礎。

(二)逐步推進企業化經營

引導、扶持全市水路運輸企業發展特種運輸船舶和大噸位運輸船舶,實現規?;l展,集約化經營,逐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到2010年,引導建成運力規模5000噸以上的骨干水路運輸企業3-5家。

(三)大力推進運力結構調整

“十一五”期間,麗水市根據省廳推行船型標準化和扶持水運運力發展的經濟政策,引進一批高標準、長運距、大噸位的水路運輸船舶。內河著重發展200T、300T、500噸級標準普通貨船和500噸級兼顧集裝箱運輸沿海直達多用途船舶;庫區以發展30客位、50客位、100客位標準化旅游客船為主;沿海運輸結合青田港航道和碼頭的建設情況,重點發展1000-2000噸級普通貨船和連接長江中下游、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裝箱運輸專用船舶。到2010年,全市營運船舶運力總規模將達到:315艘、1100客位、8.5萬載重噸。

(四)積極發展集裝箱運輸

緊緊把握現代化運輸市場的需求和發展方向,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積極爭取發展集裝箱運輸船舶的經濟扶持政策,以促進麗水市集裝箱船舶運輸的發展。

(五)提供信息服務,發展港口物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加快,現代物流業將成為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笆晃濉逼陂g,要依托信息化建設,做好港口、船舶、貨主的信息服務,扶持服務業和聯運業的發展。

第三節 交通信息化發展規劃

一、交通信息化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十一五”交通信息化規劃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交通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這一主題,以實施交通“六大工程”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需求與效益相結合、發展與改革相結合,重點解決交通信息化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加強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提高行業的監管能力、部門的運轉效率、交通的公共服務水平,以政府信息化帶動行業信息化,促進交通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

“十一五”期麗水市交通信息化建設將繼續以電子政務為龍頭,以指揮監管系統為重點,以政務公開、便民服務為切入點,全面推進數字交通的各項信息化建設工作,逐步建成、完善麗水市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體系,力爭使全市信息化建設在交通行業管理、交通信息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一)基礎網絡建設

1、建立麗水市信息指揮系統

以提高管理效率、綜合決策能力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為目的,緊緊圍繞建立科學的協調指揮系統和決策管理系統這一框架,建立健全麗水市交通信息指揮中心。

2005年底初步完成交通信息指揮系統建設框架;2007年完成交通指揮中心至全市各交通單位的線路及無線通訊設備的連接,并依托公路水路安全監管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使全市交通信息指揮系統初具規模;2010年完善并擴大覆蓋范圍,全面實現公路水路交通監控系統。

2、建立全市交通數據中心

為配合全省交通“六大工程”監管系統的建設及省廳交通系統數據中心的建立,同時為方便今后交通系統的行業管理,“十一五”期建立全市交通數據中心。該中心由車輛庫、船舶庫、路網庫、企業庫、項目庫、人力資源庫等6個數據庫構成,計劃2006年開始建設,2010年全面建設完成。

(二) 標準信息化建設

1、建立辦公自動化系統

在“省~市~縣”三級網絡為主骨架的交通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完成的基礎上,規劃到2006年底麗水市交通系統將陸續建成以主骨架為核心的、涵蓋市、縣(區)各交通企業等在內的全市交通系統辦公自動化網絡,實現公文處理、檔案管理、會議管理等工作的無紙化。

2、建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省廳指導下,“十一五”期在麗水市全面推進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建設,充分利用先進的衛星定位及無線通訊等技術手段,構建車、船等定位應用平臺,提高行業管理及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2005年底完成全球定位系統(GPS)所需線路的安裝;2006年~2007年底初步建成與省廳聯網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平臺和地理信息系統(GIS);2008年~2010年完成各主要航線及部分客貨運輸汽車GPS服務系統建設。

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

為提高公路水路運輸管理和服務質量,為人們創造一個方便、快捷、舒適的運輸環境,“十一五”期以現有麗水市交通信息網作為平臺,全力打造公路水路交通信息服務系統和政務公開便民服務信息系統。

1、公路水路交通信息服務系統

該系統主要提供公路水路交通狀況通告和信息、網上預訂客貨運票務,包括公路水路交通狀況、客貨運車、船時刻表及出行路線服務、各種票務、票價查詢及預訂票業務。

2、政務公開便民服務系統

該系統將進一步開放審批辦證中心的相關業務,并向公眾提供相關表格下載及查詢審批辦證程序、審批結果等服務功能,同時對全市交通系統內部的部分文件、政務情況予以公開,提高各級交通主管部門行政辦公效率和行政監控管理能力。

2006年各縣(區)交通局、市局屬各單位全部建成面向社會的政府門戶網站;2008年全面實現以麗水市交通信息網為核心的全市交通公眾服務系統。

3、公路水路安全監控系統

為增強事故防范和預警能力,提高各類緊急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保障交通安全,依托GPS和GIS技術,在2007年初步完成對部分重要地段、碼頭、航道監控系統建設的基礎上,至2010年全面實現公路水路安全監控系統,對車船的運營狀況、公路水路交通狀況、各主要橋梁、隧道、道口、碼頭、航道等進行實時監控。

4、建設市場監管系統

以全省交通“六大工程”追蹤系統為依托,進一步完善對建設市場的監管,對工程質量、項目建設及招投標進行監控和管理,實現在進度、質量、造價等方面最優。該系統包括:項目計劃、進度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建設、監理、驗收管理;項目招標、合同管理;項目經費預決算、經費審計管理等。該系統規劃在2007年初步建成,2010年全部建成。

第四節  運輸裝備規劃

一、公路運輸裝備

1、客運工具實現高速化、舒適化、標準化、系列化。至2010年,麗水市客運營運車輛總數達到3300輛、60760客位。其中客運班線客車達1995輛、41496客位(內高級客車400輛、11570客位);出租客車1000輛、5000客位;旅游客車100輛、3200客位。“十一五”期間,鼓勵發展大中型高檔客車,使旅客運輸達到安全、舒適、高速的要求。同時大力發展適應農村客運的安全、實用經濟型鄉村客車,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

貨運工具實現專業化、結構合理化、自重輕型化、快速化和標準系列化。至2010年,全市營運貨車達到8500輛、41800噸位,其中重型車和專用車達到3700輛、32420噸位,占營運貨車總量的43.5%和77.6 %。鼓勵使用柴油車,積極推廣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等新型能源車型,加快更新老舊車輛。

二、水路運輸裝備

“十一五”期間大力推進運力結構調整。麗水市內河重點發展200T、300T、500T級標準普通貨船和500噸級兼顧集裝箱運輸沿海直達多用途船舶;庫區以發展30客位、50客位、100客位標準化旅游客船為主;沿海運輸結合青田港航道和碼頭的建設情況,推行船型標準化、大型化,引進一批高標準、長運距、大噸位的運輸船舶。重點發展1000~2000噸級普通貨船和連接長江中下游、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裝箱運輸專用船舶。

到2010年全市營運船舶運力總規模將達到315艘、1100客位、8.5萬載重噸。其中普通客船25艘、600客位,高速客船8艘、500客位;普通貨船266艘、7.4萬噸,集裝箱船和油船等專用船舶16艘、1.1萬噸。

第五節  水路安全保障系統規劃

一、“十一五”水上安全保障系統規劃目標

在安全管理上加大管理力度和資金投入,繼續探索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改善水上交通硬件設施,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水上應急反應體系,推行船員、船舶、船主、通航、應急管理五大系統,根本上保持麗水市水上交通安全的穩定形勢,促進水運業的發展。

二、水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對有條件撤渡建橋的渡口,從資金上給予一定傾斜,保障撤渡建橋工作順利進行,以減少渡口數量。結合“康莊工程”的實施,使之適合鄉村公路通車要求。

2、對不能滿足安全渡運要求的渡埠和渡船實施改造,從硬件設施上提高安全保障?!笆晃濉逼陂g,計劃改造41個渡口的自然渡埠。

3、實施云和緊水灘水庫庫區簡易客船標準化改造工程,并予以推廣。將以更合理、經濟、安全的船型取代目前運營的簡易木質客船。

4、建設和完善船舶管理系統、船員管理系統、船主管理系統、通航管理系統、應急管理系統五個系統。

全市現有巡邏艇3艘(青田、溫溪、龍泉),摩托艇1艘(遂昌),海事用車7輛。隨著甌江四級電站的開發建設、麗水至青田航道等級的提高、青田港碼頭的建設,為保障水上安全,需要增配一系列安全管理設備。

(1)灘坑庫區:巡邏艇2艘,摩托艇2艘,海事專用車1輛。

(2)開潭庫區:巡邏艇1艘,摩托艇2艘。

(3)松陽、遂昌、處本級:海事專用車各1輛。

(4)清污、污油回收設備,溫溪海事處1套。

(5)海事事故處理調查包各單位1個。

(6)建立以處本級為中心的指揮援救系統,下設灘坑、緊水灘、烏溪江、開潭及甌江航道青田段5個分機構。

(7)配合省港航局做好船舶、船員、船主、通航、應急5個管理系統的開發,合理配置使用好系統。

第六節  “十一五”投資估算及建設用地

一、投資估算及籌資方案

根據麗水市“十一五”期交通發展規劃,總投資規模約為191億元。公路建設175億元(高速公路項目92億元、國省道及區域干線公路建設46億元,重要縣道改建3.7億元、干線公路大中修4億元、安保工程0.3億元、危橋改造0.4億元、公路綠色通道0.4億元、新農村公路建設28億元),站場建設6.52 億元,水運建設9.42億元(內河港口2.72億元、內河航道6.7億元),交通信息化建設0.07 億元。

資金籌措:高速公路和市區繞城公路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采用項目業主投資本金,其余部分向銀行貸款。國省道區域干線公路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采用部省補助和地方財政拼盤結合。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采用國債、部省補助和地方財政拼盤結合。站場建設資金籌措渠道:農村客運站場采用省補助和地方財政拼盤結合,其它站場建設資金由企業自籌解決為主。水運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采用部省補助和地方財政拼盤結合,同時結合電站建設,采取以電養航等方式建設航道。資金籌措如下:

自籌36億元。

貸款64億元。

爭取部省投資85億元。

企業投資6億元。

二、建設規劃用地估算

按“十一五”規劃項目測算,“十一五”期需用地2436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213.5公頃。

1、公路建設規劃用地2331公頃,其中耕地1141公頃。

2、公路站場建設規劃用地65公頃,其中耕地45公頃。

3、內河港口建設規劃用地40公頃,其中耕地27.5公頃。

第五章    措施和建議

第一節   實施規劃的措施

一、加強宏觀調控、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加強各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切實抓好“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的實施和管理工作,嚴肅規劃管理體制?!笆晃濉币巹澮唤浭〗煌◤d和市政府批準后就要嚴格執行,對不符合規劃的項目一律不能納入建設程序。交通部門的主要職能應轉換到宏觀管理、建設市場監管、運輸市場協調、國家資金調控、政策法規制定、信息咨詢服務、安全質量督察等方面。要強化規劃、運輸布局、國家投資等管理,重點確立導向性、傾斜性交通政策。

二、堅持聯合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方針

進一步改革交通建設體制,繼續堅持“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的方針,緊緊依靠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市場為導向,本著“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參與交通事業的發展,把交通作為產業來辦,充分發揮全社會辦交通的積極性,使麗水市交通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積極引進外資,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充分利用麗水市海外僑胞眾多的優勢,擴大對外交往,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實行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合作,鼓勵外商投資建設交通基礎設施。

三、加強法制建設,創造政策環境

繼續實施“依法治交”戰略,強化法治意識,采取積極措施加強交通法制建設。一是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和《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浙江省道路客運安全管理辦法》等,加強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做到交通發展有法可依;二是按照市場經濟和依法行政要求,結合麗水交通的實際,立足精簡、高效、協調,加強交通執法體制研究,穩妥地推進交通法制建設。

四、統籌協調交通發展與城市建設、水電開發、國土資源、旅游、環境保護等之間的關系

交通發展與城鎮發展關系密切,尤其是公路與城市道路相互銜接、緊密相連。目前交通與城鎮發展不夠協調,公路車輛進出城市時堵塞嚴重,極大地影響到整個運輸系統的運輸效率;交通建設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對環境保護也會產生影響,必須根據麗水市的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加強協調綜合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作用,減少對環境保護的不利影響。

認真貫徹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方針,水運基礎設施建設要與水電開發結合起來。甌江具有豐富的水電資源,甌江等航道建設要與流域電站梯級開發相結合,充分發揮河流的航運、水利、發電等綜合效益。

交通發展要與旅游開發相結合。麗水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發展旅游產業。要積極創造條件改變航道和船舶的落后狀況,為發展甌江水上旅游服務。

五、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交”戰略

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教育是基礎”的指導方針,以科學發展觀,加快實施“科教興交”戰略,增強交通科技實力,努力提高科技教育在交通發展中的貢獻率。提高交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向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轉化,提升交通發展管理水平,加快開發和應用適合麗水市交通實情的智能交通運輸,加強交通信息化建設。同時加快交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現有技術人員、職工的技術培訓,加強管理型干部的培養。制定傾斜政策,吸引外地專業人材,引進科學管理辦法,努力提高交通職工的整體素質,確保交通事業后繼有人,以保障“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的實施和推動交通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節  實施規劃的建議

一、麗水是欠發達地區,為盡早改變麗水交通落后的狀況,要求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麗水交通發展繼續給予政策上重點傾斜和扶持,增加對麗水交通建設資金的投入。

二、建議麗水市各級政府對交通建設除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外,還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性補貼,以鼓勵和吸引內資、外資來麗水參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三、要求麗水市各級政府全力支持交通發展,重視交通規劃,盡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用好有限資金。地方政府向交通建設行業征收的有關稅收,應專項用于交通建設。

四、加強政策的宏觀調控,建議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土地增值,由政府統一運作,產生的級差專項用于交通建設,以利滾動發展。

【返回頂部】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0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